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節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立夏的由來和習俗吧!
立夏的由來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為“立夏”節氣。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農歷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據記載,周朝時,在立夏的這一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立夏的氣候
1、氣溫:立夏時節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華南其余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到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故此時也是農作物病蟲害的多發期和人們易于犯感冒的時期。
2、雨水:立夏后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干燥和土壤干旱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立夏的習俗
1、迎夏儀式:“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2、嘗新活動:在后世立夏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咸蛋、螺鰤、熄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3、斗蛋游戲:立夏日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后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于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后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4、立夏稱人:立夏吃罷中飯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部分專業知識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