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因而小暑即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我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小暑吃什么傳統食物吧!
鮮藕
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說法,認為小暑食用以適當方式烹制的鮮藕,能夠治療血虛失眠。早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因與“偶”同音,故民俗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滿,又因其出污泥而不染,與荷花同作為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征。每逢小暑迎來,百姓們都習慣吃蓮藕。此時的藕非常新鮮。蓮藕具有健脾開胃、養心安神、補血益氣的功效,是夏季良好的消暑清熱食物。蓮藕還能促進胃腸蠕動,從而達到健脾養胃、消脹順氣的作用。
餃子
小暑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
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老南京講究在小暑這天吃黃鱔。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從成分上看,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可以預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還可以保護心血管。另外,夏季是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緩解期,吃些黃鱔還有冬病夏治的作用。大暑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飲食調養上應以適量、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
餛飩
在“小暑”前后還有一個重要節日,即每年農歷六月六日舉行的“天貺節”。過去人們還講究要在天貺節吃“六種面”、六種“澆頭”,所謂六種面,實際上就是不同類型的面,北京就有削面、抻面、饸烙面等”。之所以有這個講究,跟悶熱天氣有關,這個時候多數人都會胃口不好,也是借著這個機會豐富面食品種,讓人們多吃主食。在泰興地區,吃餛飩據說還有一種說法,這里的農民家家都養豬,養豬成了每個家庭的主要副業和重要經濟來源,餛飩的形狀酷似豬的大耳朵,吃了餛飩,家中的豬就能養得更好、養得更壯。
豆芽
按照中醫的理論,進入小暑后,天氣會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此時的人們容易心火、表于外,形成眼睛發粘、口腔潰瘍、睡眠不足等多種“上火”癥狀,因此在飲食上應選用清熱、降溫、排毒的食物,豆芽和蓮藕就屬于這類,并且屬于堿性食物,食用起來對人體的酸堿平衡有好處。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綠豆芽菜肴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的作用,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對食道癌、胃癌、直腸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療價值。
部分專業知識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