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又叫踏青節,是人們國家關鍵的民族節日,擁有 十分關鍵的影響力。跟別的我國民族節日用月兒歷法的陰歷不一樣,實際上清明節是一個太陽歷法的陽歷時間,固定不動在陽歷的每一年4月3日至4月3日中間。從日歷表上,我們可以了解,2020年的清明節是4月3日。那麼清明時節的來歷是啥?都有哪些有關清明節的詩詞俗語?下邊我們一起來瞧瞧吧。
一、清明時節的來歷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民族節日,是關鍵的“八節”(上元、清明節、小暑、端午節、中元、中秋節、冬至節氣、除夕夜)之一。在我國傳統式的清明時節大概起源于周朝,現有二千五百很多年的歷史時間。清明節最初是一個很重要的節令,清明節一到,氣候變暖,更是耕作春播的大好時候,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綠護綠,莫過清明節”的農諺。之后,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貼近,而寒食是民俗嚴禁吸煙祭掃的日子,逐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變成清明節的又稱,也變為為清明節的一個風俗習慣,清明節之日沒動煙花,只吃涼的食品類。
二、有關清明節的詩詞
1、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節無客食欲家。卞侯墓下迷萋萋,盧女門口映花落。喜得故友同待詔,擬沽春酒醉艾維亞。
--元朝·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2、江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韓翃《寒食》
3、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神殿行復歇,遙聽弦管暗賞花。
--唐·白居易《清明夜》
4、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傳鏡看華發,持杯話家鄉。每嫌子女淚,今天自沾裳。
--唐·戴叔倫《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5、景色清明節后,溪山睥睨前。百卉如往日,萬井出新煙。草色無空閑地,江流合遠天。北京長安在哪里,遙指落日邊。
--唐·劉長卿《清明后登城眺望》
三、關于清明節的俗語
1、雨打清明節前,細雨定經常(魯)
2、連陰雨下了清明時節,時斷時續三個月(桂)
3、清明節難能可貴晴,谷雨難能可貴陰(魯)
4、 清明節不害怕晴,谷雨不害怕雨(黑)
5、雨打清明節前,低洼好種地(黑)
6、清明雨星辰,一棵高粱米打一升(黑)
7、清明節宜晴,谷雨宜雨(贛)
8、清明節有霧,夏秋季有雨(蘇、鄂)
9、清明節無雨旱黃梅,清明節有降水黃梅(蘇、鄂)
10、清明節斷雪,谷雨斷霜(華東地區、華東、華南地區、四川及四川盆地)
之上就是說關于清明節的詳細介紹,清明節一到,氣候變暖,更是耕作春播的大好時候,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直至今日,清明時節祭拜祖先,哀悼逝去的家人的風俗習慣仍很風靡。清明時節的風俗習慣是豐富多彩趣味的,除開注重嚴禁吸煙、祭掃,也有踏春、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習慣戶外活動。
部分專業知識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