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山雞俗稱野雞,又稱雉雞,因其毛七彩斑斕,故名為七彩山雞,是集肉用、觀賞和藥用于一身的名貴野味珍禽,被譽為“野味之王”、“動物人參”。
棲息環境
在沿海各省,常見于大片莊稼地附近高達數十米的丘陵地上,主要棲居在山區灌木叢、小竹簇、草叢、山谷甸子及林緣草地等處。在東北,夏季時分布至海拔800~900米山地,在北京至1,000米以上,在秦嶺以南至2,200米,在四川汶川,有時高達2,900~3,000米處。至秋季漸從高海拔處遷到山麓草場及近山的耕地。此時,在湖泊江河邊上的葦塘內,也棲息著很多的七彩山雞。至秋后,蘆葦被割掉時,它們就更易被發現,成為此時狩獵的主要對象。
腳強健,善于奔走。飛行也很有力,不過飛行僅短距離,不能持久。平時多潛伏草間找吃;如受任何驚動,就在稠密的草堆中竄匿,隱蔽不了時才驟然振翅飛起,在幾次拍翅后,就能飛得相當迅速,但飛得不遠,又悄悄地潛入草叢中逃去。
適應性
山雞適應性和抗病力強,從平原到山區、河流到峽谷,海拔300米到3000米均有山雞棲息生存,并隨季節變化而作不規范的垂直遷徙,能耐受40℃的酷暑和-15℃的嚴寒,夏季棲于氣候涼爽、通風、食物較豐富的地區,秋后遷徙至向陽背風處。一般臨晨出來活動、覓食,野生狀態下的山雞主要棲息于葦塘內、有莊稼生長附近有小叢林的丘陵地及平坦的莊稼地,下雪或大雨天氣多在樹根下過夜,家養山雞習慣在地上過夜。
集群性
山雞有集群活動習性,群體的規模不穩定,一般以雄山雞為中心和其它配偶共同組成相對穩定的群體,一般一公配多母,極個別一公配一母,如遇其它公山雞介入,公山雞會發生強烈爭斗。
雜食性
山雞喜豆類、農作物的種子和莖葉等植物性食物,隨著季節的變化,攝取的食物種類也有所不同。春季可以采食植物的芽苞、野草、野菜的嫩芽和植物的根莖,還喜歡刨食豆類種子;夏季是山雞飼料較為豐富的季節,能采食到植物的根莖、花葉和漿果及籽實,也能吃到螞蟻等昆蟲蟲卵動物性飼料,野生山雞出殼后主要以昆蟲、幼蟲、蟲卵為食物,以后逐步過渡到植物性飼料,人工育雛前期,必須注意日糧中動物性飼料的添加;秋季主要采食籽實、野草及農田收割后遺留下來的谷類籽實;冬季主要以籽實和野草為生。人工圈養山雞采食人工配制的配合飼料,山雞的食量小,每天約采食70克左右。
喜棲于蔓生草莽的丘陵中,冬時遷至山腳草原及田野間。以谷類、漿果、種子和昆蟲為食。善走而不能久飛。
山雞食量小,一般每天吃60~70克,少吃多餐,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仍保留此習性,吃食時往往吃一點走一圈,回頭再吃,直至吃飽為止。山雞采食時先小心接近食物,并極力伸長頭頸,啄一下,看一看,一有異常動靜,立即后退。
攻擊性
山雞在繁殖期好斗,尤其是雄山雞。雄雞為了爭得“領主”地位,往往斗得頭破血流,強的個體在交配和采食等方面享有優先權。在繁殖期以雄山雞為中心組成繁殖群,如有其它群的公山雞介入,公山雞間會產生激烈的爭斗。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同籠舍的公山雞間常發生爭斗現象,弱者被啄得頭破血流。
山雞即使在采食過程中也不時地抬頭張望,觀察四周動向,如遇敵害,迅速逃避。當敵害靠近時即起飛。逃避時將頭鉆入樹叢或草叢中,顧頭不顧尾。人工飼養的山雞,一旦聽到響聲或其它驚嚇,就亂飛亂撞,常碰得頭破血流,所以,山雞養殖場要求保持環境安靜,防止山雞驚群。
部分專業知識轉自網絡